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

2015/05/11

2014的小小突破

還記得在2013年度結報(下)中,我曾這麼寫下:
在自己能夠承受的範圍內,踏出所謂的舒適圈,每回試著面對一小件原本能免則免的事物,也是我2014年「渺小而困難」的關鍵目標。[原文連結]
鑑於研究進度、生活節奏的掌握,都談不上什麼成功,就稍微記錄三件自以為(即使有點勉強)能算上挑戰的突破,作為2015年(雖然已經過了三分之一)繼續前行的自我激勵吧。


一、獨自和不熟的旅伴同遊歐洲

所謂的「獨自」,指的是Pitodogo沒有同行的;正代表我無法倚靠他安排行程、注意人身安全、記住重要事項。長達十六日的三角旅程,一切都得靠自己。

三角旅程從捷克四日開始,我和大學時系上的學妹(當時在英國唸書)、目前博班系上的學弟一起出遊。學妹是我一位好友的好友,但我和她並無私交;學弟也只是有過幾面之緣,因為也要參加研討會就同行了。捷克之後我自己搭機前往倫敦,大學時熟稔的系對分別在劍橋及倫敦唸書,我在他們的租處叨擾三晚後獨自飛返巴黎。在巴黎和同遊捷克的學弟、同個學院(唸語言學)的學姊會合,在花都打轉四天之後一起前往研討會所在地、以香檳聞名的漢斯(Reims),住上六晚。

這樣的行程不可謂不累,但安排的當下確有種種考慮:三人或至少二人同房能省下的住宿費用、有男生同行總是多些方便(學弟也確實幫了我不少忙)、順道探訪在英國留學的友人(下回不知何時再聚)——捷克那段乍看只是Pitodogo強力推薦而我又偏好三角航線,就鬼迷心竅地排了進去——細想才會喚起當時內心深處對於和不熟旅伴同行的焦慮。

升大四那年,我曾和我弟、朋友的妹妹一起去波士頓遊學一個月附帶四或五日紐約行(本來說好是四人行的,卻被朋友放鴿子了)。那時就曾感到和不熟(原先幾乎是不認識啊)的人一起旅行有多困窘,對彼此而言都是。

因此這趟旅行,我也算是蓄意地把十日的旅程切為三段(研討會那六天不算),每段稍微組合不同的旅伴以降低對彼此忍耐到達極限的風險。

也許是事前的種種考慮奏效了,又也許只是這些年也沒白活、多懂了一點「各退一步」的道理,整趟旅行雖有風浪倒也無驚無險地度過。除了呼吸到了三個國家的空氣之外,所增加的也不過就是「原來我也可以」的效能感。


二、和不錯的朋友分租公寓

「I wouldn't risk my friendship.」那學期我第一次與之共事的系上新聘的助理教授,聽到我和系上朋友一起分租後這麼說。生活習慣的小小摩擦、彼此利益的小小衝突,如果雙方沒有想得很清楚(或是人像天使一樣沒有心機的善良),很容易累積為心結。當你見過了彼此的那一面,就很難再當朋友了。

我完全同意。再加上四位新房友(另外二房各住了二人)都是中國人,從找房子時新加坡房東們毫不掩飾的歧視,就可窺知中國人在新加坡租房市場如何惡名遠播。

「但他們都是我們的朋友」,我確實這麼想著。一間房住了同遊歐洲的系上學弟和他之前的室友,看在學弟小小龜毛的份上我擅自推估了他室友也不至於太糟(後來知道原來是很少在家,早出晚歸,純粹租個床位);另一間房住了我在系上最熟的朋友和她老公,Pitodogo和她老公有些往來,對他印象很不錯,我朋友也是個社會化比我完全的人。

於是九月初,我們搬進了同一間公寓。附帶一提,當時Pitodogo正因為簽證問題滾回台灣,我還是自己一人搬了二人份的家(真想殺了無法捨棄的自己並揍扁興趣廣泛的Pitodogo)。

雖然不排除原本的房友逼近奇葩所帶來的巨大差距,當時確實覺得整體生活品質大幅的提升。從此以後,便是一個又一個「各退一步」「皆大歡喜」的故事了。至少到目前為止,我們還是朋友,哈哈。


三、首次作為助教帶完一學期百人的「文化心理學」課程

博班二年級下學期(一至五月),也就是在資格考過後,我開始擔任助教(Teaching Assistant)。這是獎學金方案中規定的工作內容,學期中每週要教授三小時的實習課,獎學金也隨之調漲 25%。實習課是小班教學,學生在由教授負責的大班講課二小時之外,還有一小時小班教學的實習課,目的是有更多互動和討論的機會。對助教而言,每週三小時,意味著三班實習課,將同樣的內容重複三次。

二下時,我和另一位較有經驗的高年級學長(英國人)一同擔任「社會心理學」的助教,負責的教授是我的指導老師;由於是必修課(當年入學人次又剛好較多),學生大約二百人,每週有七班實習課,我們採用一人一週的制度,上滿所需時數。也就是說,三上那學期(八至十二月)有百名學生的「文化心理學」,是我第一次一個人帶完一整個班級,並且和我不熟悉的老師合作。

這名新聘的助理教授的風格和我那有經驗的指導教授頗不相同,他比較不在意一致性——也就是要盡可能讓每個學生接受同樣品質的教學,不能因為實習課的班次不同或實習課的助教不同就有不同待遇——這當然有其公平的意義,但對助教來說實是頗大的負擔,也有點違反人性。同樣的東西,講過幾次後會愈講愈好是很自然的,但隨著重複次數增加,會愈來愈沒有活力也是真的。要讓每一次的講課有一樣水準,非常不容易。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我的指導教授將實習課程也設計為結構嚴謹的內容,助教的自由度很低,但也比較容易維持一定的品質。

在新聘助理教授的授權下,我參與了實習課程內容的設計,準備了互動性較高的活動,也有較多機會帶領「dynamic」的討論,增加許多和學生互動的機會。更棒的是,教授自己會坐在實習課堂上,每個班下了課後及時的給我意見,鼓勵我在下一個班上立即改進。這對學生來說或許是沒那麼公平,卻給了我很好的學習機會。

三下這學期(2015年一月到五月),我又再度擔任「社會心理學」的助教,這次是和我同屆的女性房友一起,但我們按照實習課班級分,每人每週還是三小時(自然在標準化我們的授課內容上需要多番溝通)。我確實覺得,上學期負責過一整個課程,讓我無論是在和學生的互動、帶領討論、回答他們種種疑難雜症,都更有技巧及信心。


2015,也持續這種小小小小的突破吧。當然在大目標,也就是研究、寫作、生活節奏的掌握方面,更希望能有所突破。但力不從心的時候多,順風順水的時候少嘛~只能盡力而為了!

盡力之餘,也不忘在各方面多少勉強自己一些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