鑑往知來(?)
紀錄完幾個比較大的主題之後,我對如何捕捉生活中零散卻重要的浮光掠影感到困惑。昨天才跟Pitodogo說,在安排生活方面我始終無法克服的一點,就是會傾向於把「想做的事情」變成「應該完成的任務」。無論是生活或社交,我都少了那麼點增添生活情趣的玩心與彈性,老是嚴肅地無法活在當下、偶然更因為僵化而歪斜地迷失了自我。
六、居家、運動、休閒、及其它──漫談生活的節奏
學業與研究之外,我的生活中不存在「不帶目的性」的活動;像Pitodogo一樣,彈彈吉他、玩玩攝影、研究咖啡、嘗試調酒,因為除了需要專注的閱讀之外,我沒有一樣「閒暇時隨興而至」的活動,我往往以最沒有效率的方式,一邊看facebook一邊回email一邊聊LINE地一邊完成工作。
這當中浪費的時間與渙散的精神,讓我更難重整專注的能力,投入在其它我所關心或純粹只是感興趣的事物上。暫且不說那些是什麼,我理想中的生活,是在自己選擇的事物間取得平衡,有點變化,但又以穩健的節奏為堅實的基調。當生活平穩的時候,要維持紀律還不是那麼困難;不過一旦有較大的事件(如搬家、資格考、長途旅行)、功課又不得閒的時候,我就無法把握節奏與紀律的核心──工作與生活的分野會變得模糊,本應規律的事項(如運動、休閒、甚至家務)會一件一件流失,視野會逐漸狹窄,認知功能只能處理一二週之內的事物。這時瑣務(諸如借還書、繳帳單、日常採買、回email)的重要性會突然之間膨脹,占據我大部分的注意力,使我在工作與瑣務間感到疲於奔命。
這時,我往往陷入浸淫在閱讀中支撐意志與動力的倚賴中,喪失自制與清醒思考的能力。這種狀態無論對平衡的生活、對需要專注與創造的寫作與研究工作,都相當不利。新的一年,我要再次挑戰「好好生活」的練習,開發屬於我自己的紀律核心、點綴零散的閒暇時光。
七、社交
這點本來沒打算寫的。但我想,無論緣分深淺、社交能力,反思一下與他人的關係,總是有益的。
研究生的生活相對狹隘,身邊來去的同儕,往往生活模式相近、彼此都不是或長袖善舞的類型(當中自有幾位奇葩般的例外),研究領域一有分歧,吃頓飯都不知能聊些什麼。我常反省自己心胸不夠開闊的缺點,但抱持拓展視野的動機參加社交活動、結識新朋友、和不熟的人進行頻率甚少契合的談話,對我來說十分吃力。理想的情況是彼此有共同的興趣,或可以一起從事的活動(例如運動,現在往往只有美食,我們又開始忌口會愈來愈難),把麻煩的事情全兜在一起,期待它們會簡單一點。
上週末參加了一位系上同屆碩士生舉辦的聖誕party,覺得有機會聚聚也挺不錯。不過因為大部分同學都還在準備資格考,最後出席的大部分是主辦人同實驗室的同儕。我認識了一些新朋友,但各有家庭的她們和我的生活模式甚少交集。倒是今年七月底參加的日本交流讓我認識了幾位同個學院(同在一個大office)不同領域的朋友,在日本緊湊的行程間,和許多不同國籍的年輕人萍水相逢。最後一晚在涉谷街上平生第一次與路人合照,沒有任何目的,就是和一位朋友合照時攝影者熱情邀請路人入鏡,那張我和半數語言不通(多數日本年輕人的英文啊,哈)的路人合照,看起來卻比許多「共患難」過的同儕來得更為親暱。
我一直下意識在逃避「人脈」這種看似功利的關係,就如同不想歷練的逃避心態一般,以為不去了解就不會需要,不去面對便不須學會。我想每個人心中都有這種能免則免的東西存在,但如果我們急欲閃避的「它」不只是異國料理或衣著風格,而是通往某個世界的鑰匙,或實則切身相關的環境、社會、政治、法律議題,那就難免「書到用時方恨少」的悔恨了(書只是「它」的明喻)。
在自己能夠承受的範圍內(掌握自己的閾值亦需要長期的練習啊),踏出所謂的舒適圈,每回試著面對一小件原本能免則免的事物,也是我2014年「渺小而困難」的關鍵目標。
冀盼明年和今年一樣充實,但希望多點自主的挑戰,少些來自外在的威脅。說來克服想加上後面這條但書的意圖,值得名列自主挑戰的優先項目啦。
不過首先,要從寮國平安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