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6/29

旅遊相對論 ── 板橋林家花園 vs 檳城藍屋


小時候某一個新聞台有一系列的特別節目叫做都市相對論,大致上就是比較台灣與外國不同的都市,來找出我們可以學習或者改進的地方,抑或只是單純地從不同角度來欣賞兩個城市的美。在旅遊過許多景點之後,我深刻地覺得台灣有太多比這些知名景點更好的觀光資源,因此我想透過比較台灣與其他景點,讓大家認識台灣好玩的地方,並順便發表一些文化的想法。

                                                                                      ──旅遊相對論  


在Luijay介紹檳城的遊記 [link] 中已經有出現藍屋 (Blue Mansion) 了,說真的,它是很有意思的地方,並且被票選為十大維修良好的古蹟,尤其是那片深邃的藍漆,讓整個建築不像古宅,確實是令人感到耳目一新。



2014/06/22

首爾行程及補充

應 Wen-Ju 建議,把我們在首爾(其實只有鐘路)短短二天的超鬆散行程列出來。不得不趁機強調,從松山機場出國實在太方便了!到底桃園機場捷運什麼時候才要蓋好呢?

[詳細行程]

5/17
13:50 松山 ── 17:25 金浦
18:00 搭乘地鐵 9 號線在高速巴士客運站轉乘 7 號線至內方
19:00 在 Jaran 家享用一切手作、豐盛的韓國料理晚餐(偷渡張照片)
21:30 出發前往首爾塔

韓式牛肉仍未上桌的「前菜」擺盤,除了左下沙拉外皆為韓式傳統料理。

2014/06/17

首爾訪友,鐘路散步

如果關於首爾行只能寫三件事,我想紀錄下什麼呢?對旅遊文章有點厭煩的我,試著給自己一個新的書寫方向。

五月中,我和Wen-Ju一起到首爾拜訪研究所同學Jaran,應她去年來台北拜訪我們之後的邀請。她在美國唸博班即將邁入第五年,今年一整年剛好都待在韓國收data,我們搭個順風車去拜訪她。

去找朋友成了我們偷懶不做功課的又一個好藉口,在松山機場狹小的書店裡我們隨意抓了一本排版和圖片均甚美觀,內容彷彿很文的《我在首爾慢慢散步》。結果在飛機上認真一看!這本由首爾市鐘路區廳編輯的小書,介紹範圍只到鐘路區為止!即便如此,首爾重要的文化景點,從古典的知名宮殿景福宮、到新潮的文青地標三清洞,傳統文化代表的北村韓屋、到現代都市的地標光化門廣場,也都盡在書中。鐘路作為首爾的文化中心的重要性可見一斑。

終究是一無所知的旅程才驚喜不斷。原本因為google首爾時被逛街和韓劇淹沒而不期不待的心情,為這個頗有意思的城市風貌所擄獲。

北村韓屋一景

2014/06/16

台灣,你是什麼人?

這篇文章,理論上是要回覆我無法接受的事:關於太陽花反黑箱服貿運動這篇文章,不過我對著這篇洋洋灑灑的文章,竟然不知從何回起。

其中最重要的問題是,我不太能夠理解什麼是藍綠光譜。 這兩個詞對我來說,從來就沒有明確的定義,是在描述政客、或酸人的場合才會拿出來用。 

所以我突然想到,原因出在定義上。 
我們對好多詞的定義都很模糊,毫無共識可言,有些甚至連操作型定義都沒有。
什麼是國家?什麼是法治?什麼是政治?什麼是經濟?什麼是民主?
你可能大略有個印象、或有一些描述句、甚至臉孔或課本隱然浮現眼前,
但你能講出一個明確的定義嗎?講出來之後,你能確定跟大部份人都相同嗎? 

這些名詞,我甚至無法確定呂婕的定義為何,更遑論318任何一個參與者了。
所以我一直對於318現場的每個人充滿了懷疑,除了本來就認識的人以外,我不懂大家為何而來,又想如何解決這個議題。 

但這個事件不會因為個人動機不同就失敗。這個社運成功的原因之一, 在於它的論述很清楚,而且是回到制度面去解決。因此即使每個人的定義、脈絡、原因皆不同,師出皆有名了。另外,我認為這個抗爭能夠成功聚焦,除了訴求明確以外,行動的主體有組織、有架構、也有他們自己的目標,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中央與周圍人士在各有主張的情況下,其實關係並非諧和互信,但因為各方人士的最大公因數是兩岸協議監督條例,於是才能一口氣匯聚這麼多能量。

這個事件至今,一直沒有句點,而我也不知在這個時候該如何寫什麼文章,於是花了好久時間思索(中間還先出國玩了一番)。 
至今,我終於把心中最混亂的那一塊釐清了,我最想談的,是關於台灣人與這個國家的部份。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我非常非常厭倦網路上有人說台灣人就是如何如何云云。
可能是在紐約的時候,我深深感受到,每個台灣出生的人,心中都住著不同的台灣人。
有些人是會對著白人大吐苦水,抱怨台灣人低能濫情;也有些人是一點都不許他人批評台灣人的。
我們心中的「台灣人」並不一致。 而有很多人是以罵台灣人為樂。
很多人也將這個詞當作第三人稱單數來使用,文法完全不通,屢屢讓我感到不悅。 

但是,台灣人到底是什麼人?
這種族群的大哉問,我認為,就是藍綠光譜的一個重大構成。
所謂想像的共同體。
共用著台灣這塊土地的人,想像的共同體中卻總是沒有包含某部分的人。
本省人、外省人、原住民、新住民。一個島嶼,各自論述。
當民族不等於國家,國族就落入各自表述的「自由」之中,大部分的拒絕溝通都從這裡開始。

所以讓我回頭審思,為什麼民族是立國之根本?

在台灣的國際定位爭論上,很多人都把民族預設為國民的基本要素。
但國族主義的論述,即使是在歐美日等國,也時有排擠自己國民的狀況,例如原住民或新移民,在許多國家,都是在這些論述的框架之下,爭取自己的公民權益。
民族主義可以很暴力,排擠新住民、歧視通婚(的女性)、甚至可以以國族之名限制個人自由。而最終型態,則是種族清洗。
這點,完全顯露出了一個國家可以用什麼樣的暴力型態存在。也就是國家的暴力本質。
當民族主義試圖去論述一個國家的正當性時,就終究會去排除某些人在此國的合法身分,不論是發生在當下或未來。
更何況民族是一個虛構的想像。是一種建構出來的美好幻想。

想通了這個問題,我想就比較能夠跳脫藍綠光譜,也更能理解所謂「台灣人」的內涵。

台灣人這個詞,其實空空如也,不包含太多的共同歷史,也沒有太多共同敵人(大多來自內部),沒有神話,沒有願景,指涉的對象都隨個人定義。
甚至連這個詞與個人的關連性,也都處於未定狀態。
難怪有那麼多人愛罵台灣人,因為他們甚少感覺自己對這個詞的歸屬感。
也因此,這個詞最能夠描述目前島上的實際情況。

台灣有很多人,但是沒有一個台灣人。
這就是當前爭論的癥結點之一。



下一篇,我想討論一下國族與國家。
但不知道什麼時候才寫得出來~~

我想問的是,我們這個國家,能夠在追求國際定位的情況下,擺脫國族主義的窠臼嗎?
我試著去尋找國家的意義、國際公約、國際地位等的資料。
現代國家的產生,其實很晚。而促成這些現代民主國家成立的基本因素,叫作民族自決。
民族主義在國際地位上的重要性,在於民族自決這個部分,但這個詞也可譯作住民自決。
我想是因為「國家」的脈絡、與國際公約的關係,在尋求這個島嶼的國際地位時,許多人都認為必需把民族的論述納進來。

我在網路上找到一篇文章,作者認為,國際公約裡,自決權的主體是以領土為範疇,而非種族或宗教。
我想這解決了一些我的困惑,也說明了台灣人這個詞的曖昧困境。
或許,台灣人這個詞,本就不必承載那麼多、那麼崇高的意義。
即使我們只是一盤散沙,仍有主權與自己決定未來的權力。
而藍綠之間的國族爭論,在這個脈絡下變不再那麼重要。
台澎金馬,實際上就是自治的一塊區域,在這個自治的脈絡下,我不認為解決國族爭論才是解決紛爭的根本手段。
我在根本上討厭這種排外且狹隘的國族主義。

國家不僅是以國族建立起來的,柄谷行人提出,國家是相對於其他國家而存在的。如同自我是相對於他人所存在的,不討論國際關係,就無法討論任何國家。
所以,要討論國家,實在很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