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

2014/06/29

旅遊相對論 ── 板橋林家花園 vs 檳城藍屋


小時候某一個新聞台有一系列的特別節目叫做都市相對論,大致上就是比較台灣與外國不同的都市,來找出我們可以學習或者改進的地方,抑或只是單純地從不同角度來欣賞兩個城市的美。在旅遊過許多景點之後,我深刻地覺得台灣有太多比這些知名景點更好的觀光資源,因此我想透過比較台灣與其他景點,讓大家認識台灣好玩的地方,並順便發表一些文化的想法。

                                                                                      ──旅遊相對論  


在Luijay介紹檳城的遊記 [link] 中已經有出現藍屋 (Blue Mansion) 了,說真的,它是很有意思的地方,並且被票選為十大維修良好的古蹟,尤其是那片深邃的藍漆,讓整個建築不像古宅,確實是令人感到耳目一新。



但實際上也不能太過美化它,因為檳城的天氣可是很炎熱的,一旦太陽光線太強,眼睛所見的顏色就不會那麼藍,網路上大多數的照片分享還是有做過一些後製;且附近又沒有任何有效的遮蔽物,只是讓人想要趕快躲起來,而無法悠哉地欣賞。更麻煩的事情是,這個建築算是私人財產,只能透過一天三次的導覽機會入宅觀賞,對於不愛聽導遊介紹的我來說其實是蠻痛苦的。而且開放的空間有限,會喪失很多有趣的遊覽方式。

猶記得在臺大歷史系上台灣社經史的時候,老師念茲在茲的是我們要看這些古蹟裡面的細節,它可能蘊藏的很多訊息,在現有的參觀制度下,遊客並沒什麼機會能更深入的了解它可能透露的南洋歷史。

更甚者,是負責的解說員所傳遞出來的一種匪夷所思的文化驕傲。

在新加坡和馬來西亞,很容易感受到南洋華人的各種驕傲:這是我們特殊的美食, 這是我們的特色建築,我們的雙語環境讓我們華文英文都很好,新加坡是最乾淨的城市,新加坡人最守法;一旦有任何一方面舉得一些成就或是有點特殊性,就會被誇張渲染成只有當地才會有的特色,而且具有相當強烈的攻擊性。在和華人文化有關的事物上更是明顯,像上次我一個朋友在臉書分享他吃了「豆爽」所以非常爽,底下有人不懂那是什麼就發問,這時一個我們共同的新加坡朋友馬上跳出來說,這是起源于潮州的新加坡特色甜品;實際上這根本不是什麼新加坡特色,在南台灣也很可以見到它的蹤跡,不過在台灣叫做豆蒜,基本上是綠豆仁加上甜湯的甜品,就樣子來說跟剝皮後的蒜頭顏色的確相似。經過那位新加坡朋友的解說後,我想原先發問的人還是不知道什麼是豆蒜,只是錯誤地被教育那是新加坡特色。這種帶有本位主義的文化在參訪藍屋的過程中,完全在解說員講解的內容中得到印證。

雖然我不敢說自己是多有文化的人,但是在台灣的教育制度下,我想我對於台灣歷史文化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和敏銳度;解說員講到,張弼士先生是當時全世界最有錢的人,張弼士先生蓋了全中國第一條鐵路。當他提到全世界最有錢人的時候,我其實內心第一個浮出來的問題就是板橋林家呢?而第二個說法我其實是無法置信的,因為從小到大我們學的都是中國近代第一條現代化鐵路在台灣。

回家後我查了些資料,所有資訊都指出:
1907年4月,張弼士被任命為督辦鐵路大臣,主管粵漢鐵路及其支線的事宜。 
1887年劉銘傳上奏「擬興修臺灣鐵路摺」,此議得到醇親至奕環、李鴻章的支持,在1887年動工,建設中國第一條官辦且運客的鐵路。
先後不言而明,就財富來說,基本上我覺得是毫無比較的意義,在那個時候所有的資產我想也僅是估算,在網路上可以找到這些資料:
他於光緒21年(1895年)在煙台種植葡萄,後成為張裕葡萄酒創始人。本為盛宣懷招商引資而成為商家。他當時號稱“南洋首富”,資產高達8000萬兩白銀,而那時的清朝國庫年收入也才8000萬兩。被美國人稱作中國的“洛克菲勒”。  
據日治時代臺灣總督府的調查,臺北地區有三大富豪:排名第三的是艋舺的洪合益有資產20萬銀圓,排名第二的是大稻埕的「番勢-李春生」有資產120萬銀圓,排名第一的就是板橋林家第四代的林維源,有資產1億1000萬銀圓。
其實我向來對於歷史數字的準確性不感到很有興趣,歷史對我而言有趣的在於分析而不是單純追求一項又一項的「史實」,但光就這些片段的資料來看,說藍屋主人是南洋首富是理所當然,但要像解說員所說世界上最有錢的人恐怕還是有點困難。而我覺得有意思的是關於創辦葡萄酒廠和美國人的稱讚,第一點可以顯示出南洋和西方文化接軌的程度很高,讓張弼士會對這種飲酒文化產生興趣,另外美國人的稱讚恐怕也是出於張弼士在美國的知名度較高,能以流利的洋文直接和洋人溝通的原因,這一點至今台灣仍舊是望塵莫及。

在規模上,藍屋的面積也完全無法和林家花園相提並論,這主要是歸功于張弼士的不肖子孫,完全沒能恪守上一代的資產,造成富不過一代的情形。但也有可能是當地畢竟遠離華人文化核心,要聘請有水準的建築師比較困難,所以整體規模擴展不大;今日我們所見的林家花園也不是一朝一夕所成,在歷史教授李乾朗所繪製的圖中,我們可以清楚地了解它是一個演進的過程。整體氣勢跟藍屋是不可一概而論。



整體設計而言,我覺得板橋林家花園有更多傳統趣味。在之前Luijay的介紹中有提到,藍屋大廳的設計是一個聚寶盆的概念,但是除了這個之外,我們也沒能從解說員口中聽到更多設計細節;相反地,林家花園在建築當中隱藏了很多華人文化。最令我感到趣味的是林家花園的汲古書屋:


汲古書屋的涼亭頂上有一個棺材,這一開始令人感到震撼,但這裡並沒有要表現任何不吉利的象徵,而是要採「升官發財」的簡稱,完全是傳統中國士人思想的展現;不管是張弼士或是板橋林家,其實都還是想要做官的,商而優則仕也是中國常見的現象,在兩個古蹟中都能看到光祿第的字眼,可以知道當官這件事在那個時代是多麼重要。汲古書屋的趣味也正在於此。

林家花園內處處可見這種漏窗,漏窗是一項特殊的庭院造景技巧,基本上是在牆上預留空間,以紮筋支撐主體再和以土石,或以磚瓦磨製輪廓,然後鑲嵌於牆面,再以泥塑勾勒細部樣貌塗勻,最後敷彩,其本身造型優美可供觀賞之外,視線的通透,使牆兩側的空間似隔非隔,景物若隱若現,增添園邸景致層次。除了這項工藝本身之外,圖案也多有意涵,例如這裡是一個瓶子,基本上就隱含了「平安」的意義,這類文字趣味在林家花園中是屢見不鮮,但在藍屋內就幾乎無從了解,下面再是一個這種例子:


來青閣的一樓天花板,上面有四隻蝙蝠,也是為了取其「賜福」之意。


藍屋基本上是一大間宅第,裡面再隔成數間房間,客房基本上也包含在內,這對林家花園來說就有點小家子氣,剛剛提到的來青閣自己是獨立一幢建築,可是連劉銘傳都在裡面下榻過!


在中國傳統吉祥如意的祝福話之外,林家花園還有很多很實際的設計,比如說這座橫江臥月橋;當初第一次聽到的時候覺得除了名字氣勢磅礡之外,倒也不懂為何要在園內建造一座陸橋,實際上橫虹臥月居全園樞紐位置,將全園分割成前後兩大區域,使遊園者不致一眼望穿園的後半部,營造視覺層次與隱蔽之效,這是園林設計常用的手法,不可不謂之實際


另外像是這個在門口的半月池,除了造景之外,最大的用途還是因為一旦發生火災,不怕缺水滅火呢!



總體來說,一趟林家花園之旅下來,可以學到許多文化傳統上的知識,也能體會到很多中國字哏的奧妙,也能在解說員的介紹之下,了解板橋地區的發展史,並且欣賞林園之美。對比之下藍屋除了藍之外,其實沒有太多有趣的層面,解說員的素質明顯地還有待加強,但偏偏又在字裡行間表現出強烈的驕傲,說真的讓我感到非常不舒服

不過簡單分析之後,不難理解為什麼他們會有這種行為。畢竟這裡終究是離鄉背井,離華人文化圈遠之外還要和當地其他人種和洋人斡旋,如果不緊緊抓住這些文化的根,可能很快地就會失去團結的力量;而為了保存文化的根,就必須要對於華人文化有更多的強調,讓下一輩的人去信仰這種價值但整體而言我還是覺得這樣其實是不妥當的,這種對於某種單一文化的強烈執著其實會令人失去從不同角度出發思考的機會,例如說在馬來西亞,很容易遇到老一輩的華人跟我們說:
你們台灣人很奇怪,大家同樣都是中華民族,有同樣的文化,為什麼你們不跟中國統一呢?
身在台灣的我們,對於所接收的中華及本土雙元文化是覺得再自然也不過,雖然現下紛擾不斷,但整體而言我覺得我們還是能去體會為什麼有人會有不同的想法,或有人更支持本土或中華文化的其中之一,這點我覺得在我們這一輩比較能展現出來,我想這也當歸功于我們受到不同的刺激

文化上的單一性現下看來對於星馬還是件很好的事情;但對於想要了解文化的旅客而言,這些不真實的胡言亂語其實是蠻令人困擾的;解說員過分強調了藍屋和張弼士的偉大,實際上除了在檳城所看到的遺址,在新加坡這邊是完全感受不到張弼士有什麼影響力的。看到新聞報導藍屋獲選世界十大維護古蹟,且馬來西亞政府計劃申請為世界文化遺產,自己不免感到有點惆悵,台灣的板橋林家花園就文化的意義上來說比藍屋更大,所展現出的庭園特色也不輸給那一片藍;若說是因為保存得太好而喪失了世界文化遺產的機會,也實在太令人哭笑不得。

如果你是喜歡老宅第所持有的文化特色,真的應該要走一趟板橋林家花園,而不需要去藍屋。



註:本文林家花園的圖片取自以下網站 [link1] [link2] [link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