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

2012/08/20

文青標籤之辨


原文二篇寫於三月,在朋友個板裡回覆她的疑惑:

「對我來說,文青的定義就是:文學青年,喜歡看書也能夠從書上得到些甚麼的人。……不知道為什麼文青這個詞現在變得很負面,而且自從發明了『假文青』之後,好像很多人都不敢承認自己喜歡看書,或是其他人也努力想證明自己很喜歡看書。」

經再編修後今與眾享之,歡迎各界批評指教哈哈。


〈文一:釐清「文青」一詞的定義〉


但我倒覺得只是喜歡看書還不足以當文青,因為書籍範圍包羅萬象,「文藝」本來就有侷限在文學、藝術的意思。所以整天都在看商業週刊或是科普書或是........甚至社會科學類的書,都不夠文啦。

這或許是為什麼後來的「偽文青」(也就是她說的那種刻板印象)總和一些太typical的東西連結在一起:精品咖啡館、劇場(?)、西洋音樂、band(?)、攝影、崇洋媚外的某些stylish名牌等等。這些東西可以說是文藝標籤的某種極端,當然也包含了一些商業品牌刻意營造出來的某種形象。

所以,要我來說的話,真文青大概就是喜好文藝的青年,卻不應該有任何自訂或他人加諸的標籤,完全是出自於個人的偏好,音樂不一定要喜歡Jazz或搖滾、不一定要出入劇場、甚至也不用去咖啡館……;不過也不是說喜歡做這些事的人就偏向假文青了,重點在於是否真心愛好文藝,而不在於「哪些文藝」。

至於非誠品不去、非自家烘焙咖啡不喝、單眼是基本配備、非某些名牌不穿……等等的,(我也很想講出特定品牌讓例子鮮活,可惜我這方面常識貧乏XD,或許對他們來說誠品還太low了咧……)追求的同時卻不知道自己是否真的喜歡那些東西,說他們假文青就不為過了吧。

文藝就文藝,不喜歡也沒關係啊。

至於出於興趣而非專業需求而愛看非文藝類型的書,倒是可以在「知青」的範疇底下再做討論。但這些分類除非能夠有效預測人們的行為,否則隨便談談是有趣,卻不在心理學的研究範疇之內。

註:我所謂的喜歡是指即使其他人給予負面評價,也無損於自己想擁有那些東西、想做那些事……


〈文二:貼標籤與分類〉


讀者可以先把self-identification想像成自黏標籤,就是某人認為自己屬於某種人。而替別人貼標籤的動作大概是和刻板印象、基模、內團體偏私、社會比較等概念有關。但我盡量不使用這些專有名詞!(盡量……)

假文青


很有趣的是這個標籤幾乎不可能是自黏的,很少很少人會真心認為自己是「假XX」……通常講出來的時候都帶有諷刺或其他的意味。所以假文青這個名詞的出現,表示有某一群人認為自己是文青,其他人卻不認為。

這群人會以一些特別誇張、流於刻板印象化的方式來「成為」文青,在他們心中文青是某種形象、和某些我上一篇講到的特定活動、特定地點、特定書籍類型、甚至品牌聯結在一起。這麼做除了可以讓自己與自己所欣賞的人更為接近、在某種程度上也可以超越自己。

(歸屬於某種次文化的現象可以類推到歸屬於某種民族的現象,因為和更大的群體結合,可以克服對與死亡的恐懼......彷彿自己的生命可以透過團體延續下去。)

不過這過程不一定有自覺就是了。

所以假文青其實也沒什麼不好,他們所做的事每個人都以不同的方式在做。差別只在於,天啊他們實在太高貴了!(當假文青可是很花錢的,或許這和為什麼我們討厭整容過的美女一樣,因為我們沒錢讓自己看起來那麼 pretty & stylish 哈哈~)

真文青


這種人其實很難被標籤,因為如同朋友說的「要知道自己真心喜歡什麼並不容易」;他們自己都不一定知道了……別人又要如何置喙呢?

何況我們進行的「向下比較」總是比「向上比較」來的多,誇獎別人比諷刺別人的動機少,通常只能說是為了方便提取某人的訊息才將他歸類。比如,說到國民黨就比較有品味、說到民進黨就激動又滿口髒話、說到中間選民就好像比較理性(對不起我只想舉例卻忍住好想諷刺這種觀點)。所以說某人是文青大概就是有種多愁善感、愛看村上春樹(?)、可以連結到一拖拉庫的特質……卻忽略了其實文藝的類型百百種,又不是愛好文藝就一定要整天傷春悲秋。

不過,「真文青」是相對於「假文青」而存在的,因為有了假的,「真」的就好像比較高尚比較真實比較政治正確;但如果他們也替自己黏上「真文青」的標籤 (假文青也是把自己黏上「文青」標籤啊),藉此與假文青做出區隔,那他們企圖把自己歸屬於某個團體的動機也是差不多的。還多了貶抑他人來提高自己。

所以啦「真文青」除了真心愛好文藝以外,並不必然會宣稱自己才是真文青。畢竟他們應該要喜好的是文藝、而不是「喜好文藝」的這個標籤吧!

anti-假文青的人


這群是最值得討論的人,應該也是你和我幾乎所有的人。

我們討厭假的、我們想要真的。

(1) 如果這些人並不愛好文藝的話,那他們所進行的動作比較簡單:將人分類以方便歸因與預測他們的行為。當然當中還可能加上一點點批評別人的樂趣與快感。

(2) 如果這些人愛好文藝的話,他們可能有數種反應:

第一是指摘假文青,自黏「真文青」,劃清界線使自己顯得高尚、真誠;這樣即使買不起名牌去不了咖啡館也會比較不難受。

第二是隱藏自己也愛好文藝的事實 (像那位朋友說的不敢承認自己愛看書),避免被貼標籤。這是屬於明哲保身的做法,但也顯示出他們同樣在意這些標籤,才會害怕被認為跟那些「假的」一樣。

第三種就是偶爾會自嘲是「偽文青」(用「偽」表示動詞,偽裝成文青的意思),我有時候會這樣 :p 比如去看藝術電影的時候,或是看自己看不懂的展覽或劇場的時候,   會覺得其實我也沒那麼愛好文藝嘛……而且就算我想當假文青我也沒那個財力和心思,某種層面上真羨慕他們。

anti-假文青但也不是假文青的人


這些人大概要得道成仙了,不過這也得看他是不是有錢到不屑買那些「文青品牌」。我聽說有錢人都有自己的管道和品味,會買好東西(我買不起的價錢),但不一定會買最貴或最有名的東西,他們在消費的水準上已經不需要去追求名牌了。如果是這樣的話,當然可能免除「anti-假文青」的下場,因為他們不需要討厭有錢人XD

那如果不是有錢人又可以看穿「假文青」在做的事情不過就是想歸屬於某個團體,跟他自己想擁有「台灣人」的自我認同、「籃球迷」的自我認同,沒有什麼二樣的話,只是「假文青」們追求的是愛好文藝的形象與格調,不是文藝本身,是有差別,但差別真的那麼大嗎?我們喜歡帥哥美女,真的那麼罪不可赦嗎?我們想要唸台大的光環,並不一定表示我們不是真心喜歡唸台大。


假文青們和急於把自己和假文青作切割的真文青,其實都差不多。標籤有標籤的用處,不過真正了解標籤如何作用的人,大概就不會那麼在意別人把自己歸類為什麼,也不會急於往自己身上黏貼各種身分了吧。

總而言之,anti-假文青的動機不外乎以下:
1. 為了使自己更高尚,而對外團體進行貶抑。
2. 害怕被歸為同類而隱藏自己的喜好。
3. 討厭有錢人XDDD
4. 人嘛都喜歡真的討厭假的。(可惜大家的喜好和實際上的真假不一定有關……)

最後呢,希望大家都可以盡量減少對別人貼標籤的行動,雖然真正去了解別人很花力氣、很累,成功的機率也很小。但誰不想被當作獨特的個體來看待?誰想被簡單的認定為「喜歡村上的假文青」呢?

對自己當然更是這樣啦,急著當文青or某種人的話可能會連自己都當不成喔!